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10、家庭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
二、填空。
1、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启蒙期 、 形成期 、 确定期 。
2、态度由以下三个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4、社会影响通过六种手段发生作用:强制、奖赏、威望、法权、参照、信息。
5、人际沟通有以下四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问答题
1、社会心理学对研究对象及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答: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中观的群体层,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2、社会交换理论怎样解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答: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精确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到。
3、简述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⑴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⑵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⑶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⑷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模拟题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相关文章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 › 中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 › 201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 › 201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 201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 心理咨询师考试全国模拟卷(一)
-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发展心理学)
-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
-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咨询心理学)
- ›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 › 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模拟题
- › 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模拟试题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心理咨询师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