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6、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一)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2、30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二)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时间 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影响
1950—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3—1956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 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提高化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1978年后 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基本认识:①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市场
(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与上面土地问题的解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二)国际(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侵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2)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①.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①对资本主义:在市场中占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②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被动地位,有双重作用。③对国际关系:加强国际联系,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3、资本主义发展与市场的关系:①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其兴衰。②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市场的争夺。③英国、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兴衰证明了市场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篇: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相关文章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 第3课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复习教案
- › 第三章 第五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教案
- ›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 ›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同步练习
- › 第10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 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 ›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学案
- ›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