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
研究课题:
网络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模式
WebQuest(网络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师角色
l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l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l 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l 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l 学习的评价者
媒体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工具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用导言导入新课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 请学生点击主页的任务和过程,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步骤。1.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 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3. 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典型
意义。 (强调本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注意点,使学生心中有谱,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请同学点击主页里的资源库,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页资源对过程中第一课时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观点。1. 介绍作者和背景。2. 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3. 分析人物形象。用几个带“可”字头的词语表达对人物的感觉。(这是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有的问题在小组回答后,别的小组的同学可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起了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二)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集(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集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三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集汇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四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三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2篇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集汇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一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