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放手”后的收获与思考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三毛小学 沈敏钰
要开课了,心里极其害怕,无从下手,怕“乱”,怕 偏”,怕“节外生枝”……
辗转反侧,又一遍捧起了《新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复思考,我大胆选择了 “放手”……
我执教的《西沙渔人》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西沙渔人下海捕鲨的情景,赞扬了他们机智剽悍的品格,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的教材。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若没有40%的时间朗读,就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于是,第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读中求悟”,把自主探究西沙渔人剽悍的性格,定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课堂上谱写了一支支动听的小插曲:
插曲1:答非所问
“同学们,谁能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非常有意思,他挥挥手,示意我过去,笑眯眯地对我说:“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我并没有因为答非所问打断他的话,而是仔细倾听。“我觉得西沙渔人驾驶的帆船,帆的材料一定很特殊?”“噢,为什么呢?我很感兴趣。”我问道。他说:“你想,他们的船经过大风大浪,又被鲨鱼拖了那么长时间,海上也有暗礁,如果是一般材料做成的,肯定会划破。还有一点,因为西沙渔人非常机智,既然他们能够设计鱼钩,我觉得他们也肯定会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适合钓鲨鱼的帆船材料的。”“你的想法非常独特,很有见解。如果你愿意,咱们下课好好聊聊!”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下课后,他主动找了我,更深更远地和我探讨了这个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虽然这是一个插嘴的学生,似乎在以前看来是个上课开小差的“坏”学生,但是从他的话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他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他思维积极,学习主动,远远比那些这时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得更新观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课堂出现学生生动活泼,真正主动学习的场面。为何不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呢?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今天,我的做法是成功的。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们必须要保护这种看似“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插曲2:没有备到的答案
“同学们,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大胆说出你的看法,行吗?”由于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时间读、找、悟,学生顺利地回答了我预计的答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让我们……”就在这时,一双小手仍高高地举着。“老师,我来,我还要说!”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话。“叫!多么珍贵的第一次呀!”“别叫!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万一……”但不知怎的,望着他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给了他发言的权利。“老师,我觉得最能体现西沙渔人剽悍的品质应该是那些十三、四岁的西沙少年们。十三、四岁,只不过是比我们大两三岁,我们还在爸爸**的怀里撒娇时,他们却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敢于钓鲨鱼。我非常佩服他们的勇气!”我又惊又喜了,万万没有想到……
- 上一篇:桔 子 的 妙 用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 ›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