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3)意义:
第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族的广泛性。随着历史发展,人民达标大会制度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2.巩固:
(1)二届人大的召开:1959年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三届人大的召开:1964年
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看资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学习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的自治机关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学习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原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怎样实行: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学习探究】民族区自治制度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生:建立及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上一篇:解放战争学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相关文章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