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3» 正文

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3

[11-09 23:54:51]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662
概要: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
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下载,http://www.77xue.com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

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下载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