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直到Leamer(1980,1984)用生产和消费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确定对里昂惕夫194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Leamer发现美国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确实大于消费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解决了这一矛盾。从此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迷”,使它不再是迷。他指出“里昂惕夫之迷”实际上源于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因为它的基础是一个直观上似乎诱人但是实际上不正确的命题:如果一国包含在出口品中的人均资本比包含在进口品中的更低,则表明相对而言该国要素禀赋中资本比劳动更贫乏。在Leamer之后,Brecher和Choudhrl(1982)再次印证了“里昂惕夫之迷”并不是迷。
4 对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发展
Leamer的工作纠正了Leontief 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经验研究方法的错漏。1987年,Bowen、Leamer和Sveikaukas采用Leamer(1980)的模型运用更加广泛的数据进行验证(1967年27个国家,12种生产要素(资源)和多种商品的更完整的贸易、要素投入需求和要素禀赋的数据),最终发现赫—俄模型只在约一半的情况下成立。这又给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于是就引出了Trefler 的贡献。Trefler(1993)在HOV 模型基础上引入国际技术差异,对HOV 模型进一步加以修正,并且进行经验验证,重新证实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适应性。Trefler(1995)则以另一种方式引入了国家间的科技差异,这一次实际上同时他还考虑了消费异质性,引入Armington国内偏好。在这里Trefler 提出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缺失的贸易(the Case of MissingTrade)和禀赋悖论(the Endowment Paradox),在这样两个假设条件修正下,HOV模型的预测显得更加准确完整。而且他的研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但是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扩展,突出了科技差异和消费差异,这对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Trefler之后,很多学者如Deardorff 和Conway等从各种角度研究HOV以及对Trefler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考证,修正HOV模型,使得它更切合实际,预测的准确程度更高。对理论的再研究和发展完善从来是经济学家门的责任和乐趣,对理论的研究延伸出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理论是所有学科的一大必然趋势,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的经验研究同样是对新理论出现的铺垫,经济学家的智慧永远是层出不穷的。
参考文献
[1]Leamer,Edward E.The Leontief Paradox, Reconsider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8, No. 3 (Jun., 1980), pp. 495-503.
[2]Leamer, Edward E.Sourc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25, No. 1 (Mar., 1987), pp. 146-147.
[3]Melitz, Marc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Vol. 71, No. 6 (November, 2003), 1695-1725.
- 上一篇:论医学论文写作
《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 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 › 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